获取蜡染报价

热门文章

创新传承蜡染非遗,争做新时代脱贫致富领路人

2024-09-17
浏览量:0

 

贵州蜡染技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蜡染技法源远流长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妇女历经百代传承,精心修炼而来的手工艺术。经纬交织的绚丽色彩明暗撞色的动人美感神秘多变的图案构思处处展现蜡染技艺独特民族美学价值。如今,在一批优秀民间艺人的传承创新中,蜡染技艺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创产业发展的血脉,而韦仙便是传承创新蜡染技艺的典型人物之一。

 

舞停蜡起,踏上非遗传承之旅

韦仙1994出生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是一名优秀的非遗蜡染苗绣接班人鲜有人知的是,曾经的她竟是一名热爱舞蹈的爵士舞者

在韦仙的出生地高硐村同时居住着苗族、水族、布依族群众。木瓦参差的民居,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见证了村子悠久的历史,也造就了文化传承的根基。从小,韦仙家里盖的被子、穿的衣服,都由母亲和外婆亲手制作,虽然她们文化水平有限,但制作蜡染的手艺堪称一绝,从种棉牵线,到织布染色,再到上蜡构图,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年幼的韦仙看着这些精美漂亮的物件和古老神秘的图案,渐渐耳濡目染,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遂跟随母亲和外婆学习蜡染韦仙的母亲在她13岁时因意外离开,成长过程中,身边亲近的家人又相继离世,每每回忆起家人,都不免想到她们留下来的蜡染刺绣手工品,而关于这些物品的制作技艺,也一直封存在她的脑海。

长大后的她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远赴外省打工,做过工厂流水线,也做过体力劳动,虽然生活很累,她也从不抱怨,吃苦耐劳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人生底色。在外省辗转打工几年,换了很多份工作,直到舞蹈成为她生活的一抹亮光,她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也正是这几年的打工经历,让韦仙的生活彻底发生了转折。

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韦仙才发现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独特和稀有。当她兴致勃勃与身边人提起蜡染,竟无人知晓,她惊觉这项宝贵的民族技艺也许正在面临失传。家乡掌握蜡染技术的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居多,她们大多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想传承发扬这项古老的技艺,自然少不了韦仙这样的年轻力量。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热爱的舞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回到家乡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州高硐村创业,从此在蜡染体验馆里接待四方来客,推广蜡染文化立志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创新赋能,非遗技术焕彩生辉

2021年韦仙高硐村成立自己的蜡染体验馆成为鸾鸟蜡染体验创始人将自己对特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心转为现实在她的努力创新下,鸾鸟蜡染体验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村子的经济也因此得到发展,当地妇女不必远涉他乡,便能通过自己的传统手艺,赚取一些生活费,她们的生活也因此得到改善。

韦仙创新传承蜡染的第一步,是紧跟时代,创新优化制作流程。以前老人们做蜡染是分两大块步骤的,第一是制作布料,先种棉、采棉、金丝脱壳、搓棉条,最后牵线织布第二才到染缸,后才到上蜡、构图这些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创新,我们在此基础上创新优化制作过程,解锁复杂步骤。韦仙为蜡染体验馆买来各种各样的布料,有人工织的也有机器织的,有蚕丝的也有棉麻的,顾客成品布上构好图之后就可以直接上蜡大大节省了制作蜡染的时间与成本

创新第二步是回归原始,挖掘祖先留下来的色谱。很多人在制作染缸时,都会为了上色迅速而添加很多化学成分,韦仙并不想走这趟捷径。在制作鸾鸟体验馆染缸时,韦仙用的材料都可食用级别,自家酿的高度米酒自家做的酸一碗煮熟的米饭再加上一把盐,蓝靛泥放在缸里面,加上清水发酵三天,依据发酵形态次添加蓝靛泥。做这个染缸就像养一个小孩一样,需要耐心的照顾,也需要敏锐的观察因为每个地方的温差温度不一样发酵时间会受到影响有的地方三天就行,有的地方则需要一个月甚至三个月用最原始的方式制做染缸韦仙来说是一比较难的事,为了做好染缸,她不停请教家中长辈劳烦长辈过来帮忙查看发酵状态最终才顺利把染缸制作好。

创新第三步,是散发创作灵感。苗族蜡染工艺流程分为画蜡、点蜡、染布、蒸煮、漂洗等多个步骤,画蜡是其中最具创造力的一步,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当地比较典型的图案有窝妥纹,窝妥是苗语盛装衣服的谐音,“窝”字是指的是衣服,而“妥”指的是染或者蜡染。在苗族的盛装里,窝妥纹在手臂两侧背部上方当地老人做的服装款式大多是沿袭这些传统元素,只适合本地人在家穿不适合普通人日常穿着。韦仙在经营蜡染体验馆时,充分发散创作灵感,消除蜡染文化的传播阻力,将现代流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出丰富多样的产品供游客选择,比如蜡染手提袋、抱枕、旗袍,还有一些小挂件、笔记本、茶匙、茶桌垫等,这些产品因为符合日常生活需要,被广大游客接受购买。这一系列产品创新,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蜡染技术的广泛传播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第四步,是充分利用网络宣传。韦仙在创立鸾鸟蜡染体验店的同时还开设了鸾鸟蜡染的体验馆网站她深知现在是网络时代,产品要想走出去,走得远,必须依靠互联网力量。除了官网建设,她还深入抖音和小红书两大自媒体平台,通过自己的品牌账号,大力宣传家乡少数民俗风情蜡染技艺目前她在抖音平台已累积7700余个粉丝,小红书平台累积600余个粉丝很多人通过韦仙的自媒体账号,开始关注了解喜欢上蜡染技术和作品,甚至不远万里去当地体验。在韦仙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助手——她的老公一直专注于网站建设、小程序开发及短视频拍摄领域,也为她在网络宣传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恪守担当非遗文化远传万里

 

韦仙不仅费心经营着自己的蜡染体验馆,还积极为蜡染文化的传播持续努力着。她积极拓展渠道,与深圳市米兰新娘摄影工作室合作,将工作室特色产品及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摆挂在店内吸引消费者关注,独特的合作形式拓展了新的消费市场,既满足了很多人拍民族艺术照的愿望,也为蜡染的传播铺就了一条新路。

为了更好的宣传当地传统文化,韦仙还积极参加政府电商部门组织的培训课程,精进网络知识和电商技能,通过这个课程,她的蜡染作品也吸引了一些厦门大学贵州校友会的关注和赞赏。韦仙很珍惜这份与厦大贵州校友会的缘分,于厦门大学校庆之际,贵州校友会向厦大捐赠了一幅4020蜡染大挂件,襄助厦大信息学院( 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并获得厦门大学的收藏与致谢。在这幅别出心裁的蜡染大挂件中,素雅文静的贵州水族文字“厦门大学·贵州”,凝聚着厦大贵州校友共同的信念和民族精神湖中映射出美轮美奂的厦大校门颇具民俗风情的贵州布依族铜鼓气势恢宏的颂恩楼举世闻名的贵州天眼象征无数“贵人”聚于厦大学于厦大,不负盛世韶华,谱写青春华章。

此后,她更是秉承公益理念,承接了多个学校及外来游客到体验馆免费参观让更多人有机会充分接触了解蜡染这项技艺。

2023年5月,韦仙因出色的非遗传承工作,受邀广国际电台采访述说个人事迹,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谈到未来,韦仙坚定且自信,她计划在深圳开设家以民族服饰体验为主的蜡染体验馆,将民族传统艺术带去一线城市,让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不必跋山涉水,便能亲身体验蜡染的独特魅力,以此拓展蜡染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作为非遗蜡染苗绣接班人韦仙从未停下脚步,一直走在创作产品与创新传承的路上。她始终将传承、保护、发展、推广视为己任,身体力行恪守担当。传播民族文化为根基不断钻研创新非遗发展新机遇以促进就业增收为目标,致力于蜡染技艺带向更远的地方。韦仙的故事,正如一颗闪耀之星,照亮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返回列表首页

一起聊聊关于蜡染的事情

联系我们